
机器人换人已成趋势,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
标签:
著名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曾写道:“任何足够先进的技术都与魔法无异。”也许这种叙述可以用在机器人上。集团董事长甘中学博士表示:“未来的机器人应该可以代替人去工作,或者是在人的远程操控下可以自主地工作甚至可以代替人的化身,去远程参观、工作等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可以不受任何突发状况的影响。”
机器人,这个科幻作品中的“高概念”,如今已经融入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AR、远程办公、在线教育、直播带货、无人工厂、“无接触”配送……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原有的生产生活模式。无接触、高效率、抗感染,机器人的优势在疫情中凸显出来,由疫情催生出的机器人应用新场景不断涌现。
▲智昌集团董事长甘中学博士
正如甘博士所说,“未来机器人可以成为人的化身,去远程参观、工作等”,机器人的发展和存在不能脱离具体的社会情境。机器人产品的出现使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更加便捷。在具体的应用中,我们要特别关注机器人如何实现普惠的问题。很多机器人产品的应用场景仍然局限在某些特定的场域内,或者说局限于某些高度依赖于技术的人群。在机器人与自动化技术替代人力劳动与部分工作方面,如果仅关注于发展全自动化,而忽略了对可持续发展目标中为人类提供体面工作的愿景,则是一种负面的应用。正如甘博士说的:未来的机器人应该可以代替人去工作。因此,未来应大力发展人机协作的新职业,推动人与机器人、自动化系统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双赢。机器人的应用目标应当是为人类节省更多时间去做更有创造力的工作,发挥人类优势。如机器人技术可被用于减轻工作者负担,促进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疫情之下,得益于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的逐步应用,以及智能工厂的推广建设,国内多家企业实现“无人生产”或“不碰面生产”,以机器代替人工,在保障生产率,尤其是应急防疫物资产能的同时,极大减少了人员的流动和聚集,也解决了疫情期间的工厂用工问题。机器人代替人工,显著降低了工作人员感染风险和工作强度,也使企业大幅提高运营效率和降低人工成本。
正如我们所理解甘博士所说的,与技术驱动的工业机器人不同,服务机器人很大程度上是由市场驱动的——谁能给出固定的应用场景、获得大规模的市场检验机会,谁就能获得快速发展的机会。